人民的名义豆瓣评分如何 人民的名义如何把副级官员作为“终极老虎”

2017-04-06 10:19 中国新闻周刊(北京)

人民的名义如何把副级官员作为“终极老虎”

  剧中“一一六”事件现场,由白志迪饰演的老检察长陈岩石有两场戏最令观众动容,一场是跌跌撞撞爬脚手架,在起重机下通宵护厂,另一场是在省委常委会上谈攻打云城虚报两岁火线入党扛炸药包。李路说,这两段戏自己看一遍就感动一遍,“白老师演得不露痕迹,当时攀爬脚手架、头顶铲车也是我现场设计的调度,现在看来效果气氛都出来了。”

  全剧均采用同期声,而非后期配音。李路感慨:“没有一部剧像《人民的名义》这样敢‘上接天气,下接地气’,拍得如此写实。”

  有评论认为,这部剧无论在对社会全景式的呈现上,还是对人性的发掘上,都超越了以往的反腐剧。它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从小官巨贪到副国级大贪,从反贪局局长到市委书记、市民、商人、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

  “台词非常犀利,如果按照普通电视剧的审查标准,很难通过。这次广电总局给予放行,意味着给了一个特殊的尺度,非常难得。”李路说。

  在人物塑造上,剧中的很多角色不再“脸谱化”,而是呈现出多面性和复杂性。赵德汉被抓时涕泪横流,他哭着说:“老婆不知道,没告诉她,怕她为我担心,我儿子还小,万一进去了,他们娘俩怎么办啊!”

  此时很难想象,这个为家人担忧的处长就在几分钟前,吐字清晰地说出他的受贿金额:两亿三千九百九十九万五千四百元。

  “这个人怎么坏,怎么好,人的另一面第一次这么真实地展现。”李路说。

  周梅森非常赞同巴尔扎克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作品,不仅仅要写出事件、人物和他的故事,还要对事件思索,发掘出事件背后的深刻含义。

  他认为,在创作《人民的名义》过程中,他的思考量巨大,超越了他以往所有的文艺作品。

  为了写出一部当代中国的“官场现形记”,他思考各行各业的人物心理,试图洞察腐败、懒政、拉帮结派和权力纠纷背后的逻辑,并体会百姓的切肤之痛。

  周梅森的弟弟五年前下岗,当年的同学们也大多下岗,每月靠1000元的退休金过活。煤矿工人出身的周梅森深知,底层百姓的现实生存状态,很多比小说中描述的还要糟糕。而同时,腐败伤害的不仅仅是党和国家的形象,更是世道人心。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郑西坡这个角色。他本来是个很讲道理的老党员、老工人。政府集资出现问题,他心里清楚是企业的问题,不应该政府买单,但仅仅是一句话,他就被说服,加入到群访的队伍中。别人跟他说,“贪官一贪就是几个亿,我们管政府要点补偿款,算啥?”

  周梅森说,这就是腐败对整个社会的伤害,连一位老工人、老党员都不讲理了。“其实,那是因为老百姓心里有气。”

  拍摄完毕,电视剧送审。审查的过程比预期的顺利。

  拍摄《人民的名义》之前,周梅森跟李路提前打好招呼,要他做好删掉5集、改1000次的心理准备。但最终,只有几十处的内容需要修改,有关部门的人员对此剧均做出高度评价。

  2017年1月,广电总局电视剧司新任司长毛羽在中国电视剧导演协会年会上发言称:“这段时间,我们在审看周梅森编剧、李路导演的《人民的名义》时,一直被这部现实主义大剧感染着。我们非常敬佩主创对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的感知,对发展脉搏的把握,对时代重大问题的回答。”

  毛羽说:“剧中腐败势力非常猖獗,形势非常严峻,但看的过程中,每一集都有正面的力量,光明hold住黑暗。从这部剧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温暖,看到了正义的力量,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李路认为,毛羽的这段话,是对《人民的名义》最精准又简练的评价,是这部剧中心思想的体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