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航天员什么时候返回地球 揭秘太空归途的那些事

2025-09-29 20:49:56

从国际空间站到地球家园,每一次航天员的返回都藏着航天技术与生命保障的智慧。2025 年 3 月 18 日,美国 SpaceX 公司的 “龙” 飞船带着三名美国航天员 —— 尼克・黑格、苏尼・威廉姆斯、巴奇・威尔莫尔,以及一名俄罗斯航天员,在佛罗里达州塔拉哈西附近海域溅落,顺利完成这场延宕已久的 “太空归途”。这场返程不仅定格了精准的着陆时刻,更揭开了美国载人航天返回流程的神秘面纱。

一、归途时间线:从计划延迟到精准着陆的 9 个月波折

三名美国航天员的返回时间并非一开始就确定,而是经历了多次调整,最终锁定在 2025 年 3 月 18 日。这一时间的背后,是一场跨越近 9 个月的太空 “加班” 故事:

2024 年 6 月 5 日,威廉姆斯与威尔莫尔率先搭乘波音公司 “星际客机” 进入太空,原计划 6 月 14 日返回地球。但飞船对接时突发氦气泄漏和推进器故障,两人被迫滞留国际空间站。同年 9 月 28 日,尼克・黑格搭乘 SpaceX “龙” 飞船抵达空间站执行长期任务,原本互不相关的三人因前者的滞留形成临时乘组。

此后,返回计划多次推迟:先是等待 “星际客机” 故障排查,后因宇航服适配问题放弃原方案,最终确定由 2025 年 3 月 14 日发射的 Crew-10 任务飞船接回四人。北京时间 3 月 18 日,“龙” 飞船脱离空间站,经过约 6 小时飞行后精准溅落海域,比原计划延迟近 9 个月的三名美国航天员终于踏上归途。

二、返回背后:决定 “回家时间” 的三大关键因素

与所有载人航天任务一样,美国航天员的返回时间并非随意设定,而是受技术状态、气象条件和任务需求三重因素制约,这也是其归途多次延迟的核心原因:

1. 航天器状态:安全返回的 “第一道关卡”

“星际客机” 的技术故障是最初延迟的直接原因。这类载人飞船需通过推进器控制姿态、着陆反推等关键系统,任何部件异常都可能导致返回失败。波音公司先后花费数月测试推进器、排查泄漏点,但最终仍无法满足安全返回标准,迫使 NASA 改用 SpaceX “龙” 飞船救援。这也印证了航天器状态是决定返回时间的首要前提 —— 只有当飞船所有系统通过测试,才能确定返程窗口。

2. 气象条件:溅落着陆的 “天然标尺”

美国载人飞船多采用海上溅落方式,对气象条件的要求极为严苛。返回前,地面团队需 24 小时监测着陆海域的风速、浪高、降水等数据:风速需低于每秒 13 米,浪高不超过 2.4 米,且无雷暴等强对流天气。Crew-9 乘组原定 3 月 12 日的返回计划,就因发射侧液压系统故障及着陆海域天气波动两次推迟,最终选择 3 月 18 日午后 —— 此时海域风浪平稳,符合溅落安全标准。

3. 任务衔接:太空探索的 “接力需求”

国际空间站的运营遵循严格的 “乘组轮换” 机制,返回时间需与新乘组抵达时间衔接。Crew-9 乘组的延迟返回,导致后续 Crew-10 任务发射窗口被迫调整。直到地面团队确定新乘组的发射与返程乘组的撤离流程互不干扰,且空间站能维持正常运营人数后,才最终敲定 3 月 18 日的返回时间,确保太空探索 “不断档”。

三、归来之后:航天员的 “地球适应指南”

从失重环境回到地球重力场,三名美国航天员的 “回家” 并非终点,而是需要经历一系列科学恢复流程。这些细节也成为航天生活百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即时医疗检查:落地先过 “健康关”

飞船溅落后,救援团队第一时间打开舱门,为航天员进行初步身体评估 —— 包括心率、血压监测和肌肉力量测试。由于长期失重会导致体液向头部转移、肌肉萎缩,威廉姆斯在返回后出现短暂站立不稳,需借助轮椅移动,这也是航天员返回后的常见反应。随后他们被转运至约翰逊航天中心,接受为期数天的深度体检,重点排查骨密度流失、心血管功能变化等问题。

2. 45 天复健计划:重塑身体适应力

NASA 为三人量身定制了为期 45 天的复健方案:初期通过慢走、游泳等低强度运动恢复肌肉力量;中期加入平衡训练和核心力量练习,改善失重导致的协调能力下降;后期则进行户外耐力训练,逐步恢复正常生活能力。威尔莫尔在复健期间透露,最具挑战的是重新适应 “走路时脚掌贴地的感觉”,这一过程需要身体与大脑重新建立重力感知关联。

3. 任务总结与休整:从太空回归生活

复健之余,三名航天员还需参与任务复盘,梳理 “星际客机” 故障应对经验、分享在轨实验数据。威廉姆斯在 3 月 31 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到,他们在轨完成的 150 余项实验中,干细胞技术研究已为地球疑难病症治疗提供新方向。此外,NASA 还给予航天员数月休整期,帮助他们适应家庭生活 —— 比如重新学习使用餐具、适应睡眠时 “躺着不动” 的感觉。

四、延伸科普:美国载人返回与中国有何不同?

对比此前中国神舟十九号乘组 4 月 30 日在东风着陆场的陆上着陆,美国此次返回呈现出鲜明特点:中国以陆上着陆为主,选择地势平坦的沙漠区域,搜救团队可快速抵达;美国则偏好海上溅落,借助海洋缓冲着陆冲击力,但对救援船只和气象监测的要求更高。不过两者的核心目标一致 —— 以最高安全标准,迎接航天员 “回家”。

这场延迟 9 个月的归途,让我们看到太空探索的未知与挑战,也见证了人类对安全返回的不懈追求。从 3 月 18 日的精准溅落到后续的科学复健,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航天科技对生命的守护,也为载人航天生活百科增添了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