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至,纸鸢纷飞寄思念”。在清明时节的田野河畔,总能看到色彩各异的风筝乘风而起,时而盘旋,时而翱翔。这一延续千年的民俗,早已超越了 “娱乐” 的范畴,成为承载着祈福、思念与新生的文化符号,在春风中诉说着中国人独有的情感与智慧。
清明节放风筝的习俗,最早可追溯至古代 “放晦气” 的传统。古人认为,清明时节阳气上升、阴气消散,此时将风筝放飞,待其高飞后剪断引线,风筝便会带着人们身上的灾厄、病痛与烦恼随风远去,寓意 “断厄除灾”。这种朴素的祈愿方式,在《东京梦华录》中便有记载:“清明日,都城人出郊…… 纸鸢高飞,竟纵长线,相牵放,以绝线为吉。” 那时的人们,会在风筝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或心愿,待风筝飘向远方,便视作灾祸已被带走,满心期待着新的顺遂。这种习俗不仅是对生活的美好期盼,更暗含着古人 “辞旧迎新” 的生活智慧 —— 在万物复苏的时节,以轻盈的方式告别过往的阴霾,迎接生机与希望。
除了 “放晦气”,清明放风筝还承载着 “寄思念” 的深层寓意。清明本是祭祖扫墓、缅怀先人的日子,而风筝飞向高空的姿态,恰似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乘着春风抵达天际。许多地方至今保留着 “风筝传信” 的民俗:人们会在风筝上写下对亲人的心里话,待风筝飞得最高时剪断绳索,让风筝带着思念飘向远方,仿佛能将这份牵挂传递给另一个世界的亲人。在江苏盐城,老一辈人还会扎制 “蝴蝶风筝”,因 “蝶” 与 “念” 谐音,寓意 “念念不忘”;在山东潍坊,清明的风筝会上,常有家人共同放飞一只风筝,丝线相连间,既是对先人的追思,也是家族情感的凝聚。比起扫墓时的肃穆,放风筝的思念更显温柔 —— 它让沉重的怀念化作轻盈的纸鸢,在春风中获得了另一种形式的安放。
从更广阔的文化视角来看,清明放风筝还蕴含着 “迎新生” 的美好期许。清明时节,正值草木萌发、万物生长,而风筝挣脱地面束缚、直冲云霄的模样,恰与春天 “生机勃勃、向上生长” 的特质相契合。古人常以 “鸢飞戾天” 比喻志向高远,清明放风筝,也暗含着对未来的憧憬:孩童放飞风筝,寓意 “茁壮成长、展翅高飞”;成年人放飞风筝,期盼 “事业顺遂、步步高升”。在浙江杭州,清明前后的西湖边,常有父母带着孩子放风筝,看着孩子追着风筝奔跑的身影,仿佛能看到生命的活力与希望在春风中绽放。这种将自然节气与人生期盼相结合的习俗,让清明节不仅是 “缅怀过去” 的节日,更成为 “拥抱新生” 的契机。
如今,清明放风筝的习俗虽褪去了部分古老的仪式感,却以更鲜活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在各地的清明文化活动中,除了传统的沙燕、蝴蝶风筝,还出现了融入地域特色的创意风筝 —— 北京的 “京味风筝” 绘有京剧脸谱,陕西的 “秦腔风筝” 印着秦腔唱词,广东的 “醒狮风筝” 带着岭南风情。人们不再执着于 “剪断引线”,而是通过亲子共制风筝、家庭风筝赛等方式,让这一习俗成为连接亲情、传承文化的纽带。公园里,老人带着孙辈调试风筝线,年轻人结伴比拼谁的风筝飞得更高,风筝在空中划出的弧线,不仅是休闲娱乐的轨迹,更是传统文化在当代延续的印记。
清明的风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馈赠。它以轻盈的姿态,承载着厚重的情感 —— 既有对灾祸的告别,也有对亲人的思念,更有对新生的向往。当我们在清明时节抬头望见高飞的纸鸢,看到的不仅是一只迎风起舞的风筝,更是中国人在 “慎终追远” 与 “拥抱当下” 之间找到的平衡:以温柔的方式铭记过去,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未来。这,便是清明放风筝最动人的寓意 —— 让风带着心愿飞翔,让爱与希望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