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黄铮创办的拼多多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市价超过290亿美元,引发了一波接一波的舆论质疑,股价连续大跌。
创维在严厉声讨拼多多售卖假货,知名作家郑渊洁也通过微博实名举报拼多多销售盗版书。
7月31日,黄铮对部下打气说:拼多多要团结,坚信过去开创的模式……要消费者导向,不要竞争导向,面对质疑不要慌乱,要牢牢抓住消费者导向,开始改,持续的改。“消费者导向”这五个字,令人浮想联翩,核心还是两个字:低价。
拼多多确实创造了一个资本奇迹,这家成立才三年的公司成功上市,创始人黄铮也凭此身价超过刘强东,背后则有段永平、丁磊、王卫等大佬的加持,以及腾讯的流量支持。
吐槽拼多多,俨然已成为一场“政治正确”的狂欢式社会活动,更多的人惊讶于拼多多的道德底线,它刷新了人们对假货的认知,有段子说:在淘宝上也会买到假货,但在拼多多这不是问题,肯定是假货!
对于平台系统性售假的质疑,黄铮辩解:1、淘宝走过的路,拼多多也会走过,而且一点都不会少。2、拼多多的目标客户,不是五环内的世界能懂的,它解决了低收入人群的消费需求。
马云的淘宝,彼时确实经历过的信任危机。
2015年4月美国服装鞋类协会(AAFA)指责淘宝假货泛滥,投诉阿里“监管不力”。阿里反应激烈,除了公关声明外,马云罕见的专访详谈阿里对于假货的态度、治理。在这份专访中,马云称“假货,阿里之痛、中国之痛”,“阿里巴巴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知道需要解决好假冒伪劣问题”。
从创办的第一天起,淘宝从未公开说支持假货,而且一直致力于打击假货。这和拼多多平台大量商家系统性造假、肆无忌惮不可同日而语。
吐槽拼多多的内涵,实则在拷问: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什么?
1961年,日本京瓷创立的第三年,员工们提出了集体交涉,要求企业给予未来的保证。稻盛和夫认真思考企业存在的意义,将企业存在的目的从“为了让稻盛和夫的技术得以问世”,变成“追求全体员工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为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这个经典案例说明,企业的使命,并不是可有可无装点门面。
孔子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一个企业,如果不“取乎其上”,没有崇高的使命感,如何惠及消费者和社会?
名创优品的创始人叶国富认为,“拼多多让历史倒退二十年”的说法虽然有些夸大,但这种商业价值主张的确是后退的。他强调,产品品质必须“取乎其上”,没有优质产品为基础,所谓的低价没有任何意义,优质低价才是未来零售业的前途。
中国消费者,会选择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
谁说低价就应该假冒伪劣?
电影《我不是药神》里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病,就是穷病。
有人在这些穷苦人民身上上面找到了金字塔底层的财富,比如拼多多。
有投资人美名其曰其称为,“洞察人性”。
这人是一种什么人性呢?无非是利用人们喜欢贪小便宜,而不在乎品质的“人性”。
这家平台充斥着大量的假货和山寨货,并以将其销售给中国的底层消费者为荣。
黄峥表示,拼多多不是想让上海人去过巴黎人的生活,而是让安徽安庆的人有厨房纸用、有好水果吃。
于是,需求端,假货横行,恶性营销引起消费者反感,“骗”成为拼多多最大标签;供给端,在打击假货的过程中,大额罚款引发商家反抗。
中新经纬报道,“明明成功拼到了榨汁机,可收到的却是一根数据线;某种猕猴桃买家留言好评如潮,可自己收到的这箱却烂坏不堪,只能扔掉……”类似的投诉在微博、知乎等社交平台十分常见。
不少业内人士直指,拼多多是在引导“消费降级”,但在拼多多看来,消费者真正要的就是“低价”——无视品质和知识产权的低价。
理论上,拼多多对接的是次级货品和次级人群。
上一个做这件事儿的平台正是如今频频出事的P2P。
不可避免地、大量的风险也蕴含在这样的商业模式之中,所以,一有风吹草动,互金行业就会遭遇信任危机,“次级人群是非多”,拼多多同样无法摆脱这样的尴尬。
有一个流传的段子这样写道:你们都说拼多多上的是假货,我一个都在拼多多上买东西的人,会买真货吗?
但是,生活方式不是精英的特权,也不是少数人的专利。
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倾向用低价购买商品,并不代表他们愿意接受收到的产品质量低下,难道消费者不需要真正优质低价的产品吗?
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售价可以更低,但品质可以更高。这才是中国消费升级的真谛。
事实证明,低价优质是完全可行的。
国内有一家名叫名创优品的公司,将传统的很多商品的价格大幅压低,大多数人都能买得起,但并没有牺牲商品的品质和设计,并获得了爆发性增长。
截止目前,名创优品国内门店数量2000多家,全球门店总数3000多家,员工人数20000多人,进驻国家和地区超过70个,2017年全年营收120亿人民币。
2017年名创消费人次达到3.5亿,进店人次超9亿;名创优品的坪效约在10万级别,高出同业对手约3-5倍。
叶国富认为,为大众消费者提供极致性价比的产品,这才是未来商业的主流。低价并不必然意味着低质,贫穷不是卖假货的借口。
谁说便宜必然无好货?
“小米新品”和小米真的没有区别吗?“大吸力老板牌”和老板真的没有区别吗?
在拼多多,3元的抹胸,7.7元10条的内裤,8.8元的加绒打底裤,44元的冬季羽绒服……,还有468元的“海信智能”牌电视、398元的“VDVD”牌手机……不一而足的,拼多多平台上出现的小米视界、三星视听、VDVD手机、创维云视听、雅利阿道夫等多款涉嫌侵犯知识产权的产品,涉及手机、电视、日化等多个品类。
拼多多凭借这满屏的山寨,获取了巨大的商业利益,还自觉得拼多多“发现需求——满足市场——收获财富”这一模式,为中国消费者做出了贡献。
细思恐极,这些明显是假货的产品,是不是在将我国几十年来辛苦建立的产品质量监督体系付之一炬?
不妨一起看看拼多多上的商品。据有关媒体报道,其大部分的商品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渠道:第一,商家压了很多年的库存;第二、工厂生产贴牌剩下的原料,加工成产品;第三、不合格产品,采购客户不要了,低价处理给工厂;第四,原来的大厂被打散了,分散到山村,变成小作坊,小作坊做出的产品没有检测环节,也没有标准,就这样,被淘宝和京东消费升级战略淘汰出来的那些商家和买家,聚集到了拼多多。
拼多多现象,在很多人看来,它就像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了这个狂欢的底层社会——拼多多给了他们用廉价的成本带来物欲上的满足;照出了精英阶层如何利用卑微的人性弱点,成就金钱上的造富神话。
但,这不应成为商业的全部。每个阶层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哪怕贫穷,也不该被有心之人用假货来践踏这个阶层在追求美好生活路上的尊严。在这方面,拼多多或许可以学习参考名创优品。
低价并非就只能低质,优质低价才是世界的通行证。“产品是企业的第一战略”,名创优品以此为核心,从产品创意、选材、设计乃至生产等环节,每一步都做到极致严苛,以确保优质。不仅如此,在做好产品品质的基础上,名创优品深谙供应商策略。
挑选全球最具实力的供应商, “以量制价,买断供应”,甚至,和供应商维持超越买卖的关系,参股优质供应商。通过与供应商联合开发产品,买断版权,形成独家货源;再以海量采购摊薄生产成本;让产品从厂家直接到店铺,无中间渠道商,且平均销售毛利控制在8%,名创优品的这些举措,牢牢巩固了产品优质低价的核心基石。
正是秉持“坚持优质、坚持低价”这一企业价值观,名创优品短短几年内迅速崛起,完成裂变式增长。通过“三高三低”(高品质、高效率、高颜值、低成本、低毛利、低价格),名创优品创下了三年2000家门店,营收过百亿的好成绩。
对标Costco,优质低价才是正道!
在刚刚结束的世界杯广告投放中,拼多多的月度 CCTV5 投放量可能达到4亿元。
拼多多希望改善形象,把更多用户收入囊中。
黄铮畅想未来说,拼多多将成为一个网络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融合的“新空间”:
这个“空间”里,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有机结合,用户可以用最划算的价钱买到理想的商品,更在过程中收获快乐;这个“空间”里,供给两端的链条被压缩,批量定制化大规模实现,社会资源的无谓损耗持续降低。
这个“空间”应该是“Costco”和“迪士尼”的结合体,它不光提供超高的性价比,更将娱乐性融入每个环节。
然而,拼多多并没有显著提升供应链效率,为保持客户粘性,“极致低价”无疑会致使商户盈利能力低下,劣质低价将成为顽疾。如果明知平台上的商家涉嫌违反知识产权、商标法,依然纵容,更是劣币驱逐良币,以“消费升级”之名,行“消费降级”之实。
尽管拼多多总将自己与 Costco 对标,但却俨然已忽略了Costco 对商品品质的关注。当拼多多平台还充斥着 Konra 电视机、Parmebos 纸尿裤时,再谈对标 Costco可谓滑天下之大稽。
同样是以Costco为目标、榜样,如果说拼多多的黄铮是光说不练,那名创优品的叶国富则可以算是一个十足的行动派和优质低价的践行者。
“供给两端的链条被压缩,批量定制化大规模实现,社会资源的无谓损耗持续降低”,名创优品用行动向Costco看齐,精髓是优质低价,单品爆款。而在爆品诞生的背后,是淘汰率高达99%的选品程序。
据媒体报道,叶国富的日常工作重点,就是拷问产品“能不能成为爆款?”答案,是和数一数二的顶尖供应商合作,规模化采购,买断制供货,缩短渠道,以便管控所有环节。哪怕小小的一支眼线笔,也是选用与欧莱雅同一个供应商,但价格却只是其1/10。正是因为足够优质低价,小小的一款产品,创造了累计2亿支销量,贡献了20亿销售额。这些数据,也着实印证了其“优质低价”企业价值观。
恰恰这才是名创优品敢于向Costco看齐的核心驱动因素。再回过头来看拼多多,谁更靠近Costco?高下立现,答案不言自明。
当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目标,如何捍卫不分阶层不论贫富的人民美好生活?这一课题,亟待用时间与实践来回答。但无论如何,可以明确且笃信的是,低价劣质横行,一定不是文明商业社会的发展之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