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I能在2025年之前超越美国吗?

2017-11-03 14:32:00 艾瑞网

文/王新喜

最近诸多外媒发出了几乎一致的观点,中国在AI领域未来将要超越美国。早在今年2月,纽约时报就刊发了《中国人工智能超越美国不是梦话》的文章。

《纽约时报》曾经举过一个例子,表示微软曾在2016年宣布该公司开发了一款产品,具备了能够与人类匹敌的语音理解能力。但后来有百度硅谷实验室负责人称,百度在两年前就在中文上达到了类似的准确度。英国金融时报也指出,中国将在人工智能领域超过美国。

而前Google首席执行官施密特最近在一次科技峰会上表示,尽管美国在未来5年会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但中国将会以极快的速度赶上。施密特说:“到2020年,中国将迎头赶上;到2025年,他们将超过我们;到2030年,他们将主宰这些行业。”

日媒最近也对中国AI的进步大加赞赏。日本经济新闻社和荷兰埃尔塞维尔出版公司通过分析世界人工智能(AI)相关论文的动向发现,论文被引用次数居前三位的机构依次是美国微软公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中国科学院。

而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的数据,中国已经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国,占到了全球研发领域总支出的20%,而美国仍以27%的份额排名第一,但这一比例相对于几年前的近33%已经有了大幅下降。

另一方面,国家在政策层面对AI的扶持力度很大。《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相关政策已出台,在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人工智能作为新词首次出现在报告中。

科技部副部长李萌表示将考虑依托百度、阿里、腾讯、科大讯飞在自动驾驶、城市大脑、医疗影像、智能语音等技术方向,试点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创新平台。而美国则在政府支持层面有所欠缺。有报道指出,特朗普的2018年预算案要求将基础科学和研究经费大幅削减43亿美元,同比降幅约13%。

另外一个倾向是关于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里发表的论文数量急剧增长。根据SCI收录的数据,从2013年到2015年,“深度学习”的论文数量增长了约6倍。2014年到2015年,无论是论文数量还是有效引用数据,中国都超过了美国,居于领跑位置。美国白宫也在其人工智能报告中多次提到,中国发表的研究论文数量已经超过了美国学者。

此外中国在AI领域的融资额在大幅增长。截止至目前,美国达到978亿元,占据全球总融资50.10%;但中国仅次于美国,达到635亿,占据全球33.18%;其他国家合计占15.73%。

在AI领域,从美国的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到国内BAT,中美科技巨头都在发力。如今BAT在AI领域的暗战也已经打响。百度成立深度学习研究院(IDL),并表示要All in 人工智能,阿里成立“达摩院”,腾讯也成立了AI Lab(人工智能实验室)。联想也表示要重点发力人工智能。中国的互联网IT巨头也在对美国硅谷巨头奋力追赶。

中国互联网巨头在AI在哪些层面追赶硅谷巨头有优势?很显然,是大数据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产业基础。

李开复层面说到一个观点:“鉴于很多中国人都在上网,而上网的数据可以用来提升产品,尤其是与AI相关的产品,这个市场门槛比其他任何市场都要低。”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詹姆斯·刘易斯说:“在数据方面,美国根本无法与中国相比。”

在国内,BAT手握庞大的用户数据,拥有大量独特的数据集,并拥有适当的资源来利用这项技术。

BAT的在AI布局上的核心战略出发点各不相同,百度对AI布局寄予了最深的期待,试图拿到下一场技术革命的船票,因此在投入与布局上相对更为全面,包括基础技术的研发与平台级产品的推出,比如人工智能交互系统Duer OS和智能汽车平台阿波罗(Apollo)百度天智平台则是基于百度大脑为各行各业打造的智能化业务系统等。以及无人车为代表的人工智能项目也正在逐渐落地。

阿里倾向于将AI技术运用在电商、物流等零售服务业务体系内,来提升淘宝天猫、菜鸟网络、蚂蚁金服等零售与物流体系的效率。腾讯云多次展示了其人工智能、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医疗、云存储和流媒体等技术应用。

腾讯AI的布局可以看成是用AI驱动核心产品层面的业务更好的落地,根据此前腾讯AI实验室主任张潼介绍聚焦在四个方面,一、游戏相关。二、新闻搜索。AI Lab帮着做个性化推荐。三、社交对话与语音助手。四、语音开放云。

总的来看,百度在AI层面有向上游延伸打造AI平台级业务的野心,腾讯阿里则将AI作为一种提升产品效率与能力的工具。

但总体而言,国内AI产业更倾向于落地于应用层面,也就是说,美国在从0到1的原创能力上优势明显,但是中国在应用落地方面,也不可小觑。另外是中国市场大,互联网公司多,很多非AI的公司到了一定的规模,就开始需要AI。

而在中国,融资主要也集中在应用层。中国人工智能企业中,融资占比排名第一领域为计算机视觉,融资143亿元,占比23%。

因此,互联网应用层面优势来驱动人工智能在应用层面的消费与玩法的升级可能会是中国AI领先美国的一大优势条件。毕竟,中国的7.3亿网民数量是美国人口总数的两倍多,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相对全球而言,速度与创新能力更强,这可能意味着中国有更大的可能性去尝试各种人工智能应用程序。

但美国AI产业布局相对中国而言,当前处于全面领先态势。在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尤其是在算法、芯片和数据等产业核心领域,全面领先中国。

当前在企业数量层面,有数据显示,中美数据差距情况是,基础层(主要为处理器/芯片)企业数量,中国14家,美国33家,中国为美国的42%。在技术层(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与图像/技术平台),中国拥有273家,美国拥有586家,中国为美国的46%。

应用层(机器学习应用/智能无人机/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辅助驾驶/语音识别),中国拥有304家,美国拥有488家,中国是美国62.3%。

当然企业数量在未来可能追赶,但需要明确认识到AI企业的质量差距才是核心。

另外,AI产业的核心技术往往是掌握在巨头企业手里,在中国,代表性的巨头型企业是BAT华为联想等,在美国,代表性的巨头型企业是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fcebook等,无论中美,科技巨头无一例外投入越来越多资源抢占人工智能市场,而百度谷歌等公司均在转型为人工智能驱动的公司。

如果说,中国要在2025年超过美国,一方面得看中国的代表性巨头能否打败硅谷巨头。而8年时间,BAT要在AI产业链的核心主导权领域突破超越这些硅谷巨头,目前来看并不现实。

从中美巨头的AI布局与能力上可以知道,中美的差距可能主要在源头性技术创新、顶层设计以及AI算法与芯片层面上,这些层面上的能力赶超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美国是AI全产业链布局,它更类似于移动互联网行业,美国巨头掌控的是操作系统层面上的话语权与基础设施,而中国的科技巨头主要是聚焦于应用层面的创新。一个处于产业链上游,一个处于中下游,中下游企业严重依赖于上游所搭建的基础设施。

而在AI领域,中国企业要超越美国,其难度也在于此,中国在算法、芯片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层面与技术层与美国差距较大,因为AI算法及其性能也受到依赖于芯片性能与计算能力的限制,但中国在国内半导体产业方面严重依赖国外供应商的处理芯片。

而苹果对运行人工智能计算的芯片与操作系统拥有更大的控制权,谷歌微软等企业则在人工智能平台层面上的技术与算法处于领先地位,况且人工智能平台的搭建与语音智能助手依然依赖于操作系统。

中美在AI领域的实力差距与产业地位差距导致两者的投融资出现截然不同的走向。根据腾讯研究院曾经给出的数据是,美国面向全产业投资,投资领域遍及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更着重于从更长远的时间维度来掌控核心技术与关键环节的主导权。数据显示,美国投资者在芯片领域的投资额高达308亿,比排名第二的机器学习领域足足高出100亿。

而中国接受融资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应用层,倾向于快速商业变现。这类似于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布局,中国在应用创新层面上不弱于美国,因此中国的巨头往往集中于应用产品层面,但在操作系统底层与软硬一体化顶层设计层面受制于人,如果说中国资本基本都投向应用层AI的创新,往往会导致中国AI产业的畸形发展,在上游基础层与技术层面长期受制于人。

关于中国赶超美国人工智能的说法甚嚣尘上,背后更多是国外对于国内AI热潮的一种过激反应,国内AI投融资火爆但AI商业化落地还没见到多大实效。论文数量的增长并不代表理论已经落地到产品。

资本的流动本身有蹭热点跟风的特点,中国在AI领域的投融资火爆,源于资本市场对AI的投资回报率寄予了诸多利好的回报预期。

但从当前来看,由于中国AI产业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商业模式与产品落地的场景均不成熟,这意味着AI领域投资回收周期会相对较长,一旦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AI产业找不到好的盈利模式突破路径,泡沫会呈现,资本也会转冷。

国内企业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中美AI差距所在,国外媒体的捧杀是源自于它们自身的危机感继而将中国看成了假想敌,但却对中国本身的AI发展境况并没有做到足够透彻的了解。

中国企业应着重于在AI短板层面即芯片、算法等基础层与技术层面领域去布局,AI是一场长跑,虽然在中国,AI是一个上升到国家层面的优先发展计划,但视野决定格局,先不谈超越,而应着重于缩短差距,国内的AI产业才能有更少的泡沫与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