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炎热,西湖引水马力全开,这几日,西湖引水玉皇预处理场的沉淀池里,每天能打捞出500斤到2000斤的“海瓜子”!比10年前增加了好几倍。那么,西湖捞起海瓜子能吃吗?海瓜子是什么?下面小编整理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海瓜子是什么?
海瓜子是一种白色的小蛤蜊,大小形状如南瓜子,是一种在滨海滩涂生长的小水产品,因状如南瓜子而得名。海瓜子是慈溪市著名海水特产,多产于潮汐频繁的泥滩中。海瓜子因其形状大小似瓜子而得名,学名梅蛤,也称“虹彩明樱蛤”、“扁蛤”。海瓜子在10月份繁殖。在两广海瓜子叫蚬、蚬仔;威海人把它叫锥儿、威海银儿杂;潮汕地区叫大头蚬。海瓜子捕获时,多含泥沙,须在淡盐水中浸养半日,待海瓜子泥沙吐尽,洗净备用。海瓜子是慈溪市著名海水特产,多产于潮汐频繁的泥滩中。海瓜子因其形状大小似瓜子而得名,学名虹光亮樱蛤,也称“虹彩明樱蛤”、“扁蛤”。海瓜子(说白了就是蛤蜊)贝壳呈长卵形,长仅2厘米,壳极薄而易碎,表面灰白略带肉红色,常潜于泥涂中约5至6厘米处。肉肥,盛产于梅季。古人有《咏海瓜子》的诗写道:冰盘推出碎玻璃,半杂青葱半带泥。莫笑老婆牙齿轮,梅花片片磕瓠犀。海瓜子捕获时,多含泥沙,须在淡盐水中浸养半日,待海瓜子泥沙吐尽,洗净备用。待沥尽水分,在锅中加少量食油,猛火热炒,放少许葱末、姜片、盐或酱油,炒至海瓜子薄壳弹开即可装盆食用。肉细嫩,味极鲜,是佐酒佳肴。
从西湖边能捞起这么多海瓜子,真是有点稀奇。
这个海瓜子,好吃吗?肉头厚不厚?
西湖水域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们捂着嘴巴笑了:“海瓜子这个名字,也是我们私底下叫叫的,不确定它学名叫什么。我们场里的这些‘海瓜子’,个头小,肉少,上不了餐桌的。请记者帮忙问问养鸭户或其他适用的单位吧!需要的联系我们哦!”
“海瓜子”来自钱塘江。
对西湖引水来说,“海瓜子”暴增不是一件好事——在引水过程中,海瓜子若进入玉皇沉淀池,会影响正常的引水量,阻挡西湖水质的提升。
一天清理五百斤,多时达上吨
4个男人都拉不动拦网
钱塘江和西湖之间,有一根长约3100米、直径2米的“大动脉”,这是钱塘江通往西湖的唯一通道。
“海瓜子”们正是通过这条通道想往西湖边来,不过九曜山脚下有一道关键的拦网,挡住了它们冲进城市湖泊的步伐。
西湖水域管理处西湖引水玉皇预处理场的站长卢强告诉记者:“每天早8时、晚5时清理两次,一般来说,最少一天都能打捞起500斤左右的海瓜子,多的时候一天两吨,4个男人拉网都拉不动,还要请来三角架和滑轮帮忙。”
8月6日早上8:00,天气已进入“火烤”模式,西湖引水预处理场的3名净水工开始清理海瓜子。
沉甸甸的拦网从水底拉起,其中2名净水工用力将拦网拖上池边,一股腥臭味瞬间冲进鼻腔,接着,包裹着泥浆外衣的海瓜子被倾倒在地,一大坨,数不清多少颗,还有不少仍抱团黏牢在拦网上。
“啪!啪!啪”,净水工用一根长约50厘米的木棍使劲敲打拦网,几分钟后,这些小东西才勉强“松手”。
记者捂着鼻子凑近看,哇,从那一堆里竟然爬出来两只小螃蟹,还有几条银白色小鱼,“这些算正常的,有时候还能捞到蛇、青蛙呢。”卢站长说。
12个拦网逐一拉完后,净水工们将地面上一堆堆“海瓜子”扫除,高1.2米的垃圾桶,足足装了两个大桶。清理工作结束后,净水工们的脸上满是豆大的汗滴,衣服也已全湿透,沾着不少脏兮兮的泥点子。
除了捞不尽的“海瓜子”,还有一种令净水工们都“害怕”的漂浮垃圾——一次性塑料杯。
“真不知道哪来那么多塑料杯,比‘海瓜子’还难搞,拦网基本上拦不住它,一旦流过反应池,堵住虹吸口,就会导致淤泥吸不出来,每次都要费好大劲把它们打捞上来。”卢站长也有些无奈。
净水工正在拉过滤网。
净水工正在倾倒过滤网中的海瓜子。
“海瓜子”和小鱼小蟹们。
从玉皇山到太子湾有条暗道
钱江水好几步净化才能入西湖
清理垃圾杂物只是西湖引水预处理中的一环,而从抽取钱塘江水到最后净化成清水流入西湖,还有好些步骤。
之江路316号的引水泵站里,3个巨大的水泵正奋力运作着。站内共有4个水泵,平日基本保持“三用一备”,这几日水泵就像烧烤炉,外表温度可达120℃,它们24小时隆隆工作着,每天从钱塘江里抽取30万立方米裹挟着海瓜子等小东西的水,汇集起来,通过直径两米的输水管,从地底穿越之江路、虎玉路等,奔腾大约1.5公里后,流入玉皇沉淀池。
“遇上钱塘江涨潮,我们会根据潮水的大小和水体透明度减量抽水,一般是关掉1个水泵,留2个运作,每年大潮的时候,要全部关闭以保护设备。”水泵站站长马启伟说。
流入玉皇沉淀池后,钱塘江水就要开始进一步“洗白白”。
输水管道全长3194.5米(其中钢管342.8米,钢筋混凝土管826米),隧洞1605米,进水口有5个,排水口有7个。
“海瓜子大拦截”后,还有至少三大步骤:
经反应池,使用药剂,降磷、并使泥沙“抱团”;
入沉淀池,请抱团的泥沙等杂质沉淀到池底;
入降氮池,降低水体的氮含量;
……
西湖引水玉皇预处理场位于属玉皇山山麓的九曜山南侧,而山的北面就是太子湾公园。山体中,直径2米的引水隧道长约1600多米。
清水从预处理场出来,一路汩汩向北,1600米后,就抵达西湖景区的太子湾公园,然后穿过南山路,进入小南湖。
引水泵站内有四个水泵,三个在运作。
引水泵站连接着四根直径1米的取水管。
这成千上万的“海瓜子”到底是啥
写到这里,还是好奇啊,这拦截下来的“海瓜子”到底是什么?大名叫什么?来自哪里?能吃吗?
工作人员们只知道它们从钱塘江来,也并不确定它们是否就叫做“海瓜子”。从长相看,倒是和淡菜(青口贝)很像,有点像缩小版的淡菜。
记者把图片发给了专家,同时也在朋友圈寻找答案。
朋友圈的大部分人都说这个就是“淡菜小时候”,而且大家都说只要是活的就能吃。
也有台州临海的渔民说,这种贝壳类,他们当地的土话叫潮上蛤蜊,家住海边的人是不会去捡的,所以,这种蛤蜊一般在海滩上自然死亡。
浙江省自然博物馆的钱周兴教授看过图片后表示,这个物种应该叫“突壳肌蛤”,也叫“寻氏肌蛤”,其实就是海瓜子的一种,属于软体动物贻贝科。所以它能吃,繁殖能力超强,一个个头2厘米,可以产20多万枚卵,以前南方是养殖作为虾的饲料的,生活在钱塘江等河口,咸淡水区域。“钱塘江里有的,一般都是几个生长在一起,用足丝固着在坚硬的物体上。今年突然增多,我个人认为是气候变暖造成的,它的繁殖季节一般是8月份,所以这个时候如果水温高的话,数量会更多。”
繁殖能力这么惊人,会对钱塘江水质造成影响吗?
“不会,对水质影响不大的。”钱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