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被骗养老钱空巢老人尤其容易成为骗子目标 针对当下这种情况你怎么看?

2016-07-12 09:45:00 互联网

2016年7月12日讯,“养老钱就这么没了,我是又着急又生气!”昨天上午,80多岁的柯奶奶找到现代快报,说她和老伴儿买理财的那家公司老板跑了,害得她投的7万元本金就这么没了。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像柯奶奶这样的受害者南京还有100多人,涉及金额2000多万。

市民遭遇

年收益15%,老人把养老钱砸进去

涉事公司叫南京普拉司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去年7月,柯奶奶在路上收到普拉司博的宣传单,和老伴儿商量后,第二天就去买理财产品,签的是一年期的合同:7万元买理财产品,年收益15%,一年后返还本金。

“一直到今年6月,我每个月都能拿到近900元的利息,眼看还有半个月就能拿回7万元本金了,谁想到老板忽然跑了!”柯奶奶说,当初投钱的时候曾遭到儿女的强烈反对,都说利息这么高肯定有问题,但还是决定冒险一次,“哎,就是贪心啊!”柯奶奶说,每个月除了有利息拿,还能拿到蛋糕券等小礼物,业务员也特别热情,“6月给我打电话,说可以再买一年,幸好当时没答应。”

7月7日,柯奶奶突然接到业务员的电话,称公司老板朱某和股东王某都不见了,同时还卷走公司2000多万元。“接完电话血压就上来了,这可是我们的养老钱啊!”柯奶奶说。

广东省公安厅近期对外通报称,广东警方破获多起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非法集资犯罪案,涉案金额达数亿元人民币,数千老人惨被骗走“棺材本”。

无独有偶。湖北省襄阳市前不久也发布消息称,襄阳市公安局高新分局刑警大队破获一起特大集资诈骗案,涉案金额达1000余万元。警方介绍,犯罪嫌疑人针对退休老年人群“有存款、想投资、易受骗”的心理作案,在全国7省非法揽储过亿元资金,仅襄阳就有200多名老人被骗。

近年来,针对老年人的各类诈骗案件不断增多,诈骗数额也曾上升趋势。老年人缘何成为骗子的重点作案目标?

保健品之害

家住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的周阿姨,从2012年年底开始不断往家里买保健品,至今已花了6万多元。

周阿姨如此钟爱保健品,要从一次“热心人士”组织的活动说起。

当时,很多“热心人士”给老人们免费体检、量血压,还赠送日常用品,并对老人们承诺提供免费旅游。一来二往,周阿姨便和这些“热心人士”成了朋友。得知周阿姨患有心血管疾病,“热心人士”便开始给周阿姨提供各种建议。

“他们跟我说,是药三分毒,吃点保健品可以慢慢缓解病情。”周阿姨回忆说,当时她有点犹豫,但“热心人士”表示,可以先免费试一下,如果效果不好可以不买,于是她放下了戒备心。

周阿姨试着吃了一段时间保健品,觉得有一点效果。“人家这么热情,不好意思拒绝,所以就买了点回家。”这一吃就是两年,就这样,周阿姨花掉了6万多元养老钱。

“老年人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有支配钱、财、物的自主性,这是骗子瞄准老年人作案的主要原因。”曾办理过多起此类案件的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向记者分析说,打着科技幌子推销“三无”产品、以抽奖名义推销产品、靠打亲情牌高价推销保健品等均是此类诈骗的惯用手段。

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也向记者表示,虽然保健品诈骗是当前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之一,然而当前有关部门对保健品疗效、定价缺乏具体标准,没有确切证据,执法部门也不敢随意执法。除非有现场录音或录像,否则这种虚假宣传很难取证。

编剧本设局

84岁老人被骗执意汇款150万元,5名警察苦劝两小时;

老人遇诈骗汇款被银行阻止,老人哭称遭银行刁难;

……

这样的尴尬,近期在各地屡屡上演。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一辈子的“保命钱”瞬间就被骗个精光。

“相较于推销保健品或‘三无’产品之类的诈骗行为,老人面对电话诈骗可能更容易上当。”西城检察院的检察官对记者说,在电信诈骗案件中,不法分子通常以换账号汇款、发短信冒充儿女、声称银联卡遭遇盗卡等形式,欺骗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近几年,此类案件越来越多,涉案金额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

“目前,电话诈骗的内容变化很快,比如中奖、冒充警察、冒充检察官、冒充法官。有一个诈骗团伙,他们伪造了一份北京市公安局的文件,以返还被骗事主赃款为由头,群发短信行骗。”据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反电信诈骗专家金大志介绍,在此类案件中,70%的受骗者是老人或女性,很多受骗者通过与行骗者的交谈甚至还建立了一种信任。

金大志坦言,这说明很多骗子的“剧本”都设计得非常“合理”,想要识破,除了加大打击力度,还要把这些信息更加全面地展现给公众。

传销式诈骗

“利用有的老人爱占便宜及迷信特点发生的诈骗案件也较为频发。”曾办理过此类案件的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说,一间办公室、一份伪造的红头文件、一个看似“无本万利”的投资模式、一个口耳相传的营销策略――不法分子打着“全民健康饮水工程”的名目,通过向客户推销净水器具获利,诈骗北京、青岛等地百余人。

“我是被一自称‘和谐中国大型活动组织委员会’的单位骗走4万元的。”年近八十的退休职工王女士回忆说,她通过买保健品认识了一名覃姓女子。覃某告诉她,“和谐中国大型活动组织委员会”系中央某部门下设机构,目前正在搞一个“全民健康饮水工程”,购买其净水器可以返利。

在“红头文件”和高额返利的忽悠下,王女士成为了诈骗者的“羔羊”。

事实上,诈骗团伙的手法并不高明、骗局也很简单,并且漏洞不少,但却频频得手。办案检察官进一步分析说,中老年人,尤其是中老年妇女的信息闭塞,虚构的工程不容易被识破。面对“无本万利”的经营模式,老年人更容易相信,而且“口耳相传”的营销策略在老年人中才能更有效。诈骗者正是利用这种策略骗取了很多老年人的退休工资或者养老金。

投资类骗局

查阅相关案例不难发现,近年来,老年人正逐渐成为非法集资案件的主要受害者。

在广东警方近期破获的非法集资案件中,广州鑫达银业商贸有限公司涉嫌集资诈骗案的犯罪嫌疑人以投资银饰品连锁店业务,声称每月可获投资款18%至30%的高额利息,以此诱骗老年人投资。据统计,涉案金额约两亿元,涉及民众约2000人。

广东省公安厅经济犯罪刑侦局局长黄守应表示,非法集资案件主要涉及养生养老、医药保健品、房地产等行业,但近年已迅速波及电子商务、股权投资基金、P2P(网络借贷平台)等新兴领域。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的“涉众型经济犯罪审判工作报告”白皮书显示,超四成非法集资受害者为老年人。不少涉众型经济犯罪,尤其是非法集资类犯罪,近年来逐渐专门以老年人为作案对象。被告人针对老年人生活相对空虚、孤独、缺乏关爱、辨识能力较弱等特点,大打温情牌,通过对老年人嘘寒问暖,骗取老年人的信任,进而骗取老年人的资金。

在采访中,公安、消协等部门的多位工作人员建议,遏制针对老年人的诈骗,需要多部门联动加大打击力度,同时还要改进宣传教育方式。

西城区检察院检察官建议,针对涉老年人诈骗案件流动作案特点,有关部门应建立涉老诈骗案件数据库,这有利于全面了解不法分子作案手段,更有针对性地预防犯罪。

编后

诈骗案件如同一部部剧情相似的肥皂剧,尽管可以预知可能的情节、结果,但仍有不少人不经意间陷入其中。我们曾无数次发问,在频繁的警示宣传下,为何仍有不少人频繁陷入骗局?其中或有个人因素,但也需看到,骗子的伎俩恰恰切中了当前的一些社会问题,如网络诈骗,就是钻了网络管理不足的漏洞。打击诈骗犯罪,严查案件是治标,解决各类社会问题方能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