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系列电影,你到底怎么了?

2015-11-11 13:53:00 腾讯娱乐

邦德归来,备受期待的第24部007影片在北美上映后,至少在票房上大获成功,单单在英国就超过1亿元,美国的周末票房达7300万,创下007历史上第二高的首映成绩。

和《天幕杀机》一样,“过去”和“阴谋”成为《幽灵党》的主旋律,这都是情怀打发的正确打开方式。在延续了《天幕杀机》的闷骚气质和原班人马的基础上,本片又邀来莫妮卡·贝鲁奇、蕾雅·赛杜和克里斯托弗·瓦尔兹等新咖加盟,制作上更是烧掉007电影历史之最的“不少于2.5亿美元”。

似乎是为了炫耀预算的充裕,《幽灵党》片长达到148分钟之久,成为史上最长的007电影。同时,这也意味着,影片的全球票房成绩需要达到9亿美元,以索尼、米高梅和伊昂制造为首的片方才能够有得赚。鉴于影片的北美票房不进则退,海外票房就显得尤其重要。不过,虽然影片目前在全球主要影市票房势头强劲,但要赶超前作《天幕杀机》(11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希望渺茫。

口碑方面,评论家和观众反响褒贬不一,最初英国的一片热赞,渐渐被美国的差评取代,影片在烂蕃茄网站的评分甚至比2008年饱受诟病的《007:大破量子危机》还要低。

下面为大家介绍影片的重点看点。

《007》开场的推拉长镜头

开场推拉镜头

最初的一组开场镜头虽然不如《007大破天幕危机》那么激动人心,仍旧足以令人精神一振。从《地心引力》到《真探》,加长的推拉镜头司空见惯,但007影片一直甚少涉及,直到如今的《幽灵党》。丹尼尔·克雷格扮演的邦德戴着面具和一位年轻女郎穿过墨西哥城游行庆典的拥挤人群,来到一家酒店,似乎是为了寻欢作乐,但他却从阳台爬上屋顶,干净利落地清理了数名密谋爆炸的恐怖分子。这种炫技的独特开场方式,配得上任何一部精彩纷呈的007影片。

蕾雅·赛杜

邦女郎:蕾雅·赛杜

她的角色虽然出场较晚,但这位才华横溢的女演员却成为自《皇家赌场》的伊娃·格林以来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邦女郎。她扮演的反派之女玛德琳虽然人物设置老套,但赛杜很快让其跃然而出,尤其是那场摩洛哥酒店的醉酒戏。她的角色在某些方面似乎是格林扮演的维斯珀翻版,事实上她的作用更大,为最后邦德带着被一个女人伤心的回忆黯然离去埋下伏笔。

对手:戴夫·巴蒂斯塔

从《银河护卫队》起,前WWE职业摔角手巴蒂斯塔就成为抢戏之星,《幽灵党》里众多奥斯卡级别的大明星,也无法抹去他的存在感。穿起高级定制西装的他比007还要有腔调,翩翩风度和极端暴力的手段,是个配得上邦德的对手。

动作戏:火车大战

素以动作戏见长的007影片自然不能少了惊心动魄的打斗戏,邦德与玛德琳还有巴蒂斯塔的辛克斯在火车上的混战是全片最吸引人的动作场面,虽然野蛮却设置巧妙,又不乏搞笑,论战斗力邦德完全不是强悍辛克斯的对手,仅凭一己之力根本不可能打败对方,是人非神的邦德更具真实感。

丹尼尔·克莱格开始玩幽默

风格:轻松笔调

克雷格扮演的007更加严肃,经常皱眉蹙额,鲜有风趣妙语,刚开始还有新奇感,到了《大破量子危机》时已经难免令人生倦,所以观众乐于见到《幽灵党》沉重感略有减轻。

丹尼尔·克莱格

丹尼尔·克雷格的连贯性

不论演艺生涯如何起伏,克雷格对饰演的角色自有诠释,他塑造的007也成为新千年后的经典,他的每一个镜头都令人信服,作为史上最能打的邦德,他有着独特的品位和幽默感。如果他不再出演007,无疑会伤了一大批粉丝的心。

外媒评价:几乎烂掉

作为叱咤银幕半个世纪的超级IP的最新作品,《幽灵党》能够一如既往地在票房上高歌猛进,地球人都不会感到意外。但在风评方面,这任007却显露出了下行的疲态。影片烂番茄新鲜度62%,Meta Critic权威媒体评分开出60分,几乎就要“烂”掉了。

在目前的四部丹尼尔•克雷格系007电影中,《幽灵党》权媒评分仅勉强高于“难看到不能忍”的《量子危机》58分,远不及《天皇家赌场》81分和《天幕杀机》81分,这应该是一个稍低于大部分影迷预期的局面。

“《幽灵党》愚蠢得不像样子,但它又非常有娱乐性。以至于,待影片结束,我几乎觉得自己这么享受此次观影的过程,是一种罪过。——《卫报》”

“尽管在剧情和情感的丰富度上不如《天幕杀机》,《幽灵党》依然是一部考究而抓人的娱乐大片,只不过它可能略长了些而已。——《完全电影》”

“《幽灵党》延续了《天幕杀机》的情怀大法,只不过由于处理得没有后者那么伤感,因而它显得缺失了一种情感上的危机感。——《综艺》”

“什么样的大风大浪,007没有见过。这一切,对于制作团队而言,可谓轻车熟路。影片在制作上毫无瑕疵,每一秒都经过了精心设计。这意味着,这是一部令人非常满意的影片,也是一部缺乏冒险精神的影片。——《国际银幕》”

“影片的第一幕充满了黑暗的前奏和电影制作上的大胆尝试,非常的棒。但是,最后一个小时却有太多不知所谓的剧情反转以及太多塑造得模棱两可的人物角色,令人失望。——《好莱坞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