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顶天立地,从头开始。中国作为衣冠上国,向来讲究衣冠不分家。首服也称“头衣”,泛指一切裹首之物。主要包括冠、冕、巾、帽。
历代冠帽按职业和阶级分,种类繁多,秦汉多戴冠,唐宋流行巾。
冠冕
冠最流行的时期在先秦两汉,相对巾的普及早一些。冠历来是士人之上的特权,是身份和职别的标识,也象征着士人的尊严。当冠而不冠即是“非礼”。
冠冕类一般适用正式庄重的场合,配相应的礼服或公服。冠起着官阶职别的区分作用,名称常来源于其寓意。
小冠
束在头顶的小冠,多为皮制,形如手状,正束在发髻上,用簪贯其髻上,用緌系在项上。武官壮士则多饰缨于顶上,称为垂冠,初为燕居时戴,后通用于朝礼宾客,文官,学士常戴用。
頍冠
頍即额带。首服的最简单形式,就是以布或革条箍于发际。商代“頍”往往制成扁平冠饰,有的在结处缀以玉石。
缁布冠
以黑色布为之。是很早的一种冠,相传太古时代以白布为冠,若逢祭祀,就把它染成黑色,所以称为缁布冠。
委貌冠
亦称玄冠。玄冠,以玄色帛为冠衣,委貌冠后发展为诸侯朝服之冠,委,即安定,貌,即正容,委貌即礼仪之道。
皮弁冠
以皮革为冠衣,冠上当有饰物,文献说的皮弁冠,前高后卑,与用皂绢所制的委貌冠形制接近。
獬豸冠
可能即以其形类似獬角而得名。獬豸,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兽,秦汉前执法官常用。
爵弁
郑注《士冠礼》云:“爵弁者,冕之次,其色赤而微黑,如爵头。”
长冠
汉高祖刘邦先前戴之,用竹皮编制,故称刘氏冠,后定为公乘以上官员的祭服,又称斋冠。
进贤冠
进贤冠是重要的冠式,多为在朝文吏所戴,冠上有梁为记,以梁的多少来分等级爵位。古礼制的进贤冠,前高7寸,后高3寸,长8寸。
梁冠
在朝文官所戴,来源于进贤冠。一品七梁,二品六梁,三品五梁,四品四梁,五品三梁,六品,七品二梁,八品,九品一梁,梁冠为历代在朝文官所好戴。
通天冠
通天冠是唐以后级位最高的冠帽,其形状与汉画中的进贤冠结构相同,通天冠的前壁比帽梁顶端更高出一截,显得巍峨突出。
帝冕
帝冕是古代最常用的帝冠,秦汉两代与秦以前各代的帝王多戴用。据隋、唐、五代、宋、元、明历代礼典所载,多在祭典大礼时戴用。皇帝的旒最多,定为十二旒。东周列国的诸侯王公也有戴用,但其旒不能超过十二,有九条、七条、五条之分。
巾帻
古代庶民或“卑贱执事者”不能戴冠而只可束巾;巾最早不过是随便裹发的一块布,不能出现在正式场合,最初,上层士大夫不过燕居时偶尔戴巾,后逐渐通用。
到汉末为文人武士所好,以戴巾为雅尚。因为巾与平民关系密切,故天生带着一丝闲适,始终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发展,自唐代由幅巾衍生出了幞头后,巾帽文化愈加兴旺,到宋明则达到顶峰。
缁撮
(也称束髻小巾)
缁撮(即黑色小巾)束结在头顶的发髻上,两脚自然地后垂。在商、周、春秋战国以及秦汉两代多为文人辩士所好戴,至唐代以后各代多为官吏在家“宴居”时所用,历代皆沿用,武将壮士也好戴用。